【搜狐IT消息】北京时间6月18日消息,美国著名科技新闻博客TechCrunch本周发表了一篇介绍Facebook的斯巴达计划(Spartan Project)的新闻,但是却因此遭到了Facebook公关团队的批评和阻扰。对于这样的事件,TechCrunch方面也于当地周五晚间发表了一篇针锋相对的评论文章,驳斥了Facebook幕后公关团队的软弱无能并严肃批评了其试图控制媒体的作法。
以下是全文摘要:
近些日子来,科技界发生一系列十分“吸引眼球”的事件,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广大记者、博主等新闻报道源)同科技产业的公关部门宣战了。
记者几句“言论过于夸张”、“虚有其表”或“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样的评论语句就能够让业内公关团队大感恼火。显然,他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禁止记者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并迫使一些负面消息类新闻用他们空洞而不着边际的公关语句来搪塞敷衍过去。而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接受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业内公关从业者都是如此,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十分友好且非常能干。但另外一小部分公关人员的作法却给整个公关产业蒙上了污渍。对这部分人来说,新闻的真相往往并不重要,我们报道的内容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甚至希望通过种种手段来控制我们的报道甚至令记者噤声,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具体案例:Facebook
坦白说,在私底下我同Facebook公关团队中的几位成员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关系,只可惜“几只死蚂蚁坏了一锅粥”。就整体的Facebook公关团队而言,他们简直是操控媒体、言行不一、圆滑狡诈的代名词。现在看来,博雅公关公司(Burson-Marsteller)丑闻 (Facebook此前雇佣博雅公关公司散布关于谷歌的负面新闻) 也许只是其恶劣事迹的冰山一角而已,更为可怕的是,Facebook公关团队即便到现在也毫无悔改之意。
几天前,我曾写了一篇有关Facebook秘密进行一项“斯巴达计划”的文章,在截稿后我曾发给Facebook公关团队审阅看有无需要作出评论或指正的地方,但他们却始终没有给我任何消息。随后,我便毫不犹豫的发表了该文,哪知道在这之后,Facebook公关团队却在私底下开始行动起来。
我的那篇文章主要是介绍“斯巴达计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把我对这个计划的了解与猜测摆到读者面前。我文章中,我认为Facebook正在计划对谷歌及苹果发起挑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早在2个月前Facebook就对其开发人员明确表示拿下iOS设备中的Safari浏览器是他们的第一个。Facebook上上下下都知道这个目标,但他们不喜欢的仅仅是从我笔中告诉读者这个消息而已。
因此Facebook的公关团队开始高速运转了起来,在接下去的几天时间里,他们不停地向业内其他记者发出电子邮件希望让他们发表于我观点相悖的文章来反驳我的观点。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这些记者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具职业道德,几位记者朋友甚至还向我转发了Facebook的这封“公关”邮件。
“你们这群家伙应该注意到今晚Techcrunch的这篇文章没什么太大意思吧”,邮件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想说的是,“你们这群家伙”这五个字根本不应该出自一个公关人员之口。
他们试图令记者接受的是公司CTO贝瑞特·泰勒(Bret Taylor)很早就提到了HTML5对整个公司的重要性。这句话本身其实并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纵观整封邮件却丝毫未提及“斯巴达”这三个字以及其所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即拥有Facebook自己的移动应用支付系统及平台,而这恰恰是我文章的精华所在。
事实上,Facebook公关团队想达到的目的就令其他记者相信我所报道的事实都是子虚乌有的。而据我了解,Facebook开发团队目前已开始着手调查我是如何获知这个项目的。的确,我这有与他们之间往来的电子邮件为证。
这还没完,在这之后Facebook还给整个“斯巴达团队”群发了一封邮件,主要内容是:所有有关“斯巴达”项目的信息都属于机密,所有人员不得与项目外人员讨论此项目。与此同时,Facebook还要求开发人员在项目信息中增加一道安全措施,以便掌握哪些人在何时查看过这些文件。
同时,Facebook公关团队又给记者们发去了第二封电子邮件,主要内容是“昨天TechCrunch的那篇新闻导致了外界对Facebook产生了不少误解,特别是这篇新闻错误地将Facebook摆在了其他公司的对立面。”也就是说,Facebook现在同意引述我文章中的观点,但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说这些信息来自Facebook之口。现在看来,Facebook公关团队的确是一帮不敢站在台前的胆小鬼!
Facebok成功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
例1:昨天美科技网站GigaOm发文称:Facebook的“斯巴达计划“并非针对苹果,其主要目的是推动Facebook不断向前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在Facebook公关发出的邮件中一共有4条背景信息,而这篇文章却一一符合,这不由得会使人们浮想联翩。
例2:Facebook的公关团队还安排贝瑞特•泰勒去《华尔街日报》进行访谈,以此澄清外界对斯巴达项目的误解。但,《华尔街日报》并没有逐字逐句的照搬他们所说的话。而是进一步挖掘了新闻,并和斯巴达计划的开发者取得了联系,不过他们把该项目误称为了“泰坦计划”(Titan,这是Facebook之前为斯巴达项目用过的旧代号),并最终得到了与我的文章相似的结论。他们在文章中指出:Facebook潜在的动机是自己通过开发一个独立平台进行运转,以便有更多的程序开发者可以在此平台上为之进行开发,就像iOS及Android所作的那样。
据我了解,至少还有一家主流新闻媒体曾计划报道关于“斯巴达项目“的类似新闻,但是在最后一刻被Facebook的公关团队成功拦截。
Copyright since 2005,问鼎科技(58wd.com) 服务电话:400-666-4165 地址:成都市IT大道蜀清路239号 蜀ICP备10202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