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一个ChinaRen的肖像
相信有用,相信变化,相信自己更聪明,相信有太多机会属于自己;渴望财富,渴望成功,并且除了成功找不出什么别的标准。这就是陈一舟,这就是我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现实和停不下来的慌张。
文|CBN记者 杨轩
01物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8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共识”
2011年,陈一舟42岁。这一年,他终于如愿上市,成为一家市值28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董事长。
19岁时的陈一舟热爱物理,他还只是个物理成绩优秀并如愿考上了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大一学生。
这时他的父亲要他转系。那时是1988年,陈一舟当铁路土木工程师的父亲文革时在乡下颠簸,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像所有吃过苦、认为现实残酷的中国家长一样,他决定让儿子去学更“有用”的计算机系。转系是件万难之事,但在父亲动用了各种关系门路之后,转系成功。
可只读了一学期,陈一舟觉得还是喜欢物理,就自作主张在大二下学期又转回了物理系。
如果这个故事延续下去,你可能会看到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陈一舟,或者是一个失落的没有“存在感”的科学爱好者。
不过故事没能延续,这一年陈一舟又放弃了物理。
当时他随全家移民到美国特拉华州,在特拉华大学读物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放弃的理由是,他参观了一个著名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对方的论文有一半他连标题都读不懂,他又思量,觉得物理学最能出成果的、爱因斯坦的那个黄金年代已经过了—总而言之,他判断自己在物理界难有作为。所以,他自愿去了麻省理工,并以机械工程硕士的身份毕业。
多年后,陈一舟对《第一财经周刊》解释说这次选择是因为“年轻人的浮躁”。“浮躁”这个词的社会学涵义,通常就是急于取得快速成功,有时候也意味着太轻易改变。毕业后,他找了份在工程设备公司当工程师的工作,但很快就转做了销售。两年后他又申请上了斯坦福,去读电机工程和MBA双学位。
斯坦福向他展示了一番不同于工业公司和正常世界的快速成功景象。这家大学紧邻硅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惠普、雅虎式的二十来岁一穷二白年轻人靠着智力暴富的传奇。在这家全美最具创业氛围的学校,MBA毕业生们以不爱去大公司上班而是自己创业著称,似乎人人都揣着点子和商业计划书,跑动在斯坦福西侧那条全美著名的聚集着几百家风险投资商的Sandhill街上。
在这里,陈一舟结识了对他初次创业至关重要的同学周云帆等人,未来陈一舟将要创办的千橡集团,名字也来自斯坦福附近的橡树林。
02折腾 Z-turn
“永远会有新机会” —所有人都这么说
从1999年5月回国创业,到2000年9月把ChinaRen做到流量排名中国前十、出售给搜狐,从1000万美元成本到置换按当时股价算约3000万美元的400万股搜狐股票,陈一舟前后花了不到一年半时间。
“他有极其强烈的成功愿望”,前千橡副总裁王秀娟说。陈一舟毕业于全美创业环境最浓、学生创业比例最高的斯坦福,金山的创始人雷军是他在武汉大学的师兄,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就比他高一个年级—他“身边”的人似乎各个身怀绝技。而在斯坦福,每个人都在寻找下一个“New New Thing”,而创造出一个“1 Billion”公司是所有人的梦想。所以陈一舟有“开个公司一下值10个亿”的理想非常正常。2001年他辞掉搜狐副总裁的职位,背负着因违约而丧失搜狐股票的风险,跑到美国去做光通信。那时候陈一舟相信,互联网热潮中,光通信就是“卖水的”,是更大更有前途的生意。
Copyright since 2005,问鼎科技(58wd.com) 服务电话:400-666-4165 地址:成都市IT大道蜀清路239号 蜀ICP备10202221号